中国与“水”共生智慧为世界提供经验——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
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中国与“水”共生智慧为世界提供经验——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的报道。
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中国与“水”共生智慧为世界提供经验——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的报道。
他从自家木屋二楼的贮藏柜里面找到1小包种子,把种子交给了林文忠,说自己家就剩下了这么多,其他的都已经碾碎吃掉了。
秋风送爽,一片金色的波浪在康庄镇小丰营村悄然翻涌——这里藏着华北罕见的百亩旱稻田,没有水乡的婉约,却多了份北方的辽阔与壮美。这个秋天,不必远赴江南,也能拍出治愈系稻田大片!
以往果树下闲置的土地里,如今挺立着一排排节水抗旱稻,它们与果树错落有致,形成“树上果、树下稻”的双层农业景观。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创新,更藏着山区农业增产增效的生态密码。
2025年,姐相镇种植旱地优质稻231亩,涉及4个村9个村民小组35户农户,主推“旱优73”节水抗旱稻品种,具有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等显著特点,与传统水稻品种相比全生育期用水量可减少50%以上,有效缓解农业用水压力,降低管理成本,预计单产450公斤/亩。在技
在山东潍坊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特殊的稻浪正随风摇曳——这是潍坊鑫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功能性旱稻示范基地迎来的首个抽穗期。经过60多天的精心培育,由国稻种芯粮农(潍坊)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提供并进行技术指导的功能性苦瓜稻和红芋香米两个品种,正以蓬勃的长势印证着山东旱
连日来,晋江市内坑镇霞美村的田野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绿星家庭农场的田埂旁,农场主钟东阳双手捧着沉甸甸的稻穗,嘴角的笑意根本藏不住:“今年可比去年强太多了!一亩地实打实收了1270斤!太给劲了!”
8月中下旬以来,泉州1.2万亩旱稻陆续收成,部分地块亩产超650公斤。旱作区夏闲田从“杂草丛生”变成了“产粮宝地”,打破了“旱地难种稻”的传统认知,成为“藏粮于技”的泉州实践,也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泉州收获。